简易百科 旅游 北京名小吃30种 哪种北京味是你的最爱

北京名小吃30种 哪种北京味是你的最爱

北京小吃大约二、三百种,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、爆肚、白魁烧羊头、芥末墩子等,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、肉末烧饼、羊眼儿包子、五福寿桃、麻茸包等。其中最出名的30种,哪个是你的最爱?

  小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,最能表现一个地方的特色。北京作为一个历经多朝的古都,几百年来大小贵族千万臣民在这里休养生息,着实造就了一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难以望其项背的“小吃文化”。要认真研究起来,足可写出一本几十万字的大著作。近年来受现代化的冲击,肯德基、必胜客等“洋小吃”随处可见,真正地道的北京小吃,反而不容易吃到了。

  北京小吃俗称“碰头食”或“菜茶”,融合了汉、回、蒙、满等多民族风味小吃以及明、清宫廷小吃而形成,品种多,风味独特。北京小吃大约二、三百种,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头、爆肚、白魁烧羊头、芥末墩子等,宴席上所用面点如小窝头、肉末烧饼、羊眼儿包子、五福寿桃、麻茸包等。还有作零食或早点、夜霄的多种小食品如艾窝窝、驴打滚等。其中最具京味特点的有豆汁、灌肠、炒肝、麻豆腐、炸酱面等。

  焦圈

  焦圈是一种北京特有的炸制食品,碗口大小,焦圈形似西方的炸面包圈,但口感更酥脆。可贮存十天半月,质不变,酥脆不皮。焦圈常作为另一种北京特有小吃豆汁儿的配菜食用。

  豆汁

  提起北京小吃,首先让人想起豆汁。北京人爱喝豆汁,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。可第一次喝豆汁,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,捏着鼻子喝两次,感受就不同一般了。有些人竟能上瘾,满处寻觅,排队也非喝不可。

  糖火烧

  北京人最常见的早点之一。糖火烧香甜味厚,绵软不粘,适合老年人食用。 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,后传入北京, 成为北京小吃。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,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。

  豆腐脑

  又称老豆腐,食材中放的佐料很讲究:必须有酱豆腐的汁儿,卤虾油,韭菜酱。芝麻酱,或者辣椒油等。豆腐脑的正宗除了原料好外还有就是浇卤,这卤还有回,汉民之分。回民做的卤又有荤素之别。荤的是以羊肉,口蘑等为主。素的又以黄花菜,木耳。面筋等为主料,其口味浓中透着鲜。

  豆面糕

 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,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(南方地区却喜欢称之为马打滚),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,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。源于满洲。缘起于承德,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,“驴打滚”很快就传到了北京,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。

  蛤蟆吐蜜

  又称豆馅烧饼,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,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,在烤制过程中,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,吐出豆馅,挂着烧饼边上,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。

  爆肚

  爆肚是把鲜牛肚(指牛百叶和肚领)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,切成条块状,用沸水爆熟,蘸油、芝麻酱、醋、辣椒油、酱豆腐汤、香菜末、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,质地鲜嫩,口味香脆。

  茶汤

  茶汤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,其味甜香醇,色泽杏黄,味道细腻耐品。过去北京街头卖茶汤的小贩,他们用大铜壶现场冲出的各种味道的茶汤香甜可口,老少皆宜,是休闲小食,也可做早餐之用。

  炒肝

 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。具有汤汁油亮酱红,肝香肠肥,味浓不腻,稀而不澥的特色。北京炒肝,历史悠久,是由宋代民间食品“熬肝”和“炒肺”发展而来,清朝同治年间,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各式炒肝菜谱制售,当时京城曾流传“炒肝不勾芡–熬心熬肺”的歇后语。

  麻豆腐

  麻豆腐与豆汁是同一属性,由同一各式麻豆腐多种原料和方法制成,是制造绿豆粉丝和淀粉的下脚料,发酵后的豆汁用火烧开,用布过滤后流下去的是豆汁,布上边控净水分的就是麻豆腐。由于经过发酵,与豆汁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酸香味,老北京人与嗜好豆汁一样,也特别爱吃麻豆腐,就像绍兴人爱吃炸臭豆腐干一样。

  褡裢火烧

  提起褡裢火烧,“老北京”没有不知道的。它不仅历史悠久,而且风味独特,因而一直享有盛誉。它是一种油煎食品,色泽金黄,焦香四溢,鲜美可口,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。褡裢火烧要将和好的面揪成粘剂擀平,装进用海参、虾肉、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加好汤拌制的馅儿,折叠成长条。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,起锅上桌,趁热食用。

  咯吱盒

  一种比老北京城还老的北京特色食品。它伴随京杭大运河之生而生于运河源头之通州,历经人们千百年品味推敲,此味视运河渐衰而不顾至今留存于京东民间,且有日益蔓延之势。京杭大运河通航后,大批京东百姓操起漕运营生。船工们从山东带回酥脆的煎饼,日久受潮,煎饼变的皮软,入口不爽。有心得人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下油炸,食之更香更脆,之久不变质。

  煎灌肠

  老北京的灌肠分为两种,一种确实用猪肠制作,将猪肠内灌以上好面粉、桂花、蔻仁等,煮熟后切片炸食,解放前合义斋做此有名;另一种则是无肠之灌肠了,以白薯淀粉制作,以炖肉之汤油炸食最佳,口感好,有咬劲儿。

  姜丝排叉

  又叫姜汁排叉、姜酥排叉、蜜排叉。它不但是北京传统小吃,也是北京茶菜的一个品种。茶菜是满族、回族礼仪性食品。满族人在设席宴客时,习惯用茶及茶食为先,然后才是冷荤、热菜、甜食、汤等,一定按顺序上。回族人不饮酒,但为了礼节,多以茶代酒,因而茶菜是必不可少的。

  卤煮火烧

  卤煮火烧是老北京纯粹的东西,土生土长,比京剧还要纯粹。最初的卤煮出自于宫廷的“苏造肉。”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,所以人们就用猪头肉和猪下水代替,经过民间烹饪高手的传播,久而久之,造就了卤煮火烧。

  蜜麻花

 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见名品,又称糖耳朵,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。前人有诗说:“耳朵竟堪作食耶?常偕伴侣蜜麻花,劳声借问谁家好,遥指前边某二巴”。并注说:“糖耳朵蜜麻花,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,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,小糖即俗称之稀也”。

  面茶

 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,一般在下午售卖。有诗说:“午梦初醒热面茶,干姜麻酱总须加”。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,吃时不用筷、勺等餐具,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,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。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。

  奶酪

  老北京奶酪食材都是新鲜的,主要是鲜奶、白砂糖及米酒,没有加防腐剂及任何添加剂,比起其它的冷饮,要健康得多了。而且,奶酪色泽洁白,口感细腻润滑,甘甜醇厚,看上去是半凝固的奶,美就美在似凝非凝之间,用小勺舀一块轻轻的放入嘴中,清凉细腻,滋味和顺,绵甜爽口。

  麒麟酥

  老北京经典小吃之一,将面团炸制,用温油锅炸,炸透出锅,要小火炸透,中间要鼓起发酥。把已炸好的面团倒入饰面料中,一滚即成。口感很好。

  撒子麻花

 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,很受百姓欢迎。有十几个品种,大麻花足有以尺半长,小的蜜麻花一个两口就能吃下,还有枣核形、扇面形的馓子麻花,小巧玲珑,逗人喜爱,怪不得一位初次到南来顺饭庄吃小吃的客人说:“吃麻花何必再上天津!”。

  烧饼

  属大众化的烤烙面食,品种颇多,有大饼、烤饼、芝麻烧饼、油酥烧饼、起酥烧饼、发面堆、掉渣烧饼、糖麻酱烧饼、炉干烧饼、缸炉烧饼、罗丝转烧饼、油酥肉火烧、什锦烧饼、炉粽子、杜称奇火烧、牛舌饼等100多个花样。

  烧麦

  烧麦又称烧卖、肖米、稍麦、稍梅、烧梅、鬼蓬头,是形容顶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状,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。形如石榴,洁白晶莹,馅多皮薄,清香可口。在中国土生土长,历史相当悠久。在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一带,人们把它叫做烧卖,而在北京等地则将它称为烧麦。喷香可口,兼有小笼包与锅贴之优点,民间常作为宴席佳肴。

  糖卷果

 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,深受中外食者青睐,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。主料用山药和大枣,配以青梅、桃仁、瓜仁等辅料。可治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、营卫不和、贫血心悸、烦躁多梦等症。

  豌豆黄

 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。按北京习俗,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。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,一直供应到春末。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。豌豆以张家口出产的花豌豆最好。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,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。

  杏仁豆腐

  北京著名甜点之一,主要用甜杏仁磨浆后加水煮沸,待冷冻凝结之后切块而成,因形似豆腐而得名。但因制作的地区不同,制作杏仁豆腐的方法也有一定区别。杏仁为杏仁果的核仁,含有20%的蛋白质,不含淀粉,甜杏仁偏于滋补,有一定的补肺作用。

  元宵

  一种北京特色小吃,元宵的做法,是以馅为基础。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,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,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。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,倒上江米粉,“筛”起来了。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,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。

  芸豆卷

  一种北京特色小食品,传说慈禧很爱吃。传说有一天,慈禧在静心斋歇凉,忽听大街上有铜锣声。慈禧问是干什么的?当差的回答说是卖芸豆卷的。慈禧让当差的把那个人叫进来,那个人说:敬请老佛爷尝尝这芸豆卷,香甜爽口,入口即化。慈禧尝过后说好吃。于是就把这个人留在宫中,专门为她做小吃。

  艾窝窝

  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。曾有诗云“白黏江米入蒸锅,什锦馅儿粉面搓。浑似汤圆不待煮,清真唤作艾窝窝。它的特点就是色泽洁白如霜,质地细腻柔韧,馅心松散甜香。

  白水羊头

  这道小吃选料严格,制作精细,刀工讲究,成品色白洁净,肉片又大又薄,蘸着特制的椒盐吃,软嫩清脆醇香不腻,风味独特。色白如玉的羊头肉,清脆利口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简易百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1wap.com/n/119881.html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8888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877419900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返回顶部